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人我關係中的倫理議題
Ethical Issues in Self-Others Relationship 
開課學期
110-1 
授課對象
理學院  心理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葉光輝 
課號
Psy5313 
課程識別碼
227 U229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3,4(10:20~12:10) 
上課地點
南館地下A 
備註
總人數上限:4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101Psy5313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從華人心理學角度探討一系列鑲嵌於日常生活中的倫理與道德議題。傳統倫理學偏重從「應然」面思考某些具普同性的道德原則,本課程的切入角度則更強調:(1)透過實然面的探討,深入理解不同個體在面對類似議題或情境時,何以會展現出充滿個別差異行為模式,及其背後對應的不同心理運作機制;(2)倫理與道德決策/行為不僅發生在各種人際情境中,這些人際互動情境也鑲嵌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脈絡中,在思考相關議題時,應更留意文化差異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免誤將倫理或道德原則的普同性偏誤地安置在以特定文化為主的思考上。
為了以更貼近日常生活的方式來介紹當代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倫理議題,以及從華人心理學視角重新解讀這些議題,本課程規劃了「家人關係(著重跨生命歷程的親子關係)」、「人我關係」、「求醫行為或醫病關係」三大主軸,在每一主軸下將依序介紹一系列涉及倫理決策或行為的心理學關注議題,例如成年子女對父母的照顧義務與意願、延宕滿足能力對個體社會成就的影響、面子與求醫行為的關聯等。探討各週議題時,除了藉由實用且生活化的研究成果與實驗來引介社會心理學、華人本土心理學的相關理論,也會依各週討論議題的需要輔以倫理學、社會學的相關理論或研究,透過跨領域知識的對照與思辯,讓學生得以拓展更多元、整合的視野。 

課程目標
本課程兼顧理論知識與實務應用,一方面結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社會互動情境,有系統地介紹心理學的知識與觀點,另一方面也重視學生從課程中反思個人生活經驗,運用所學練習應對自身在各種人際、家庭或社會關係中可能遭遇的問題。本課程同時透過講授、影片賞析、課堂討論等多元化設計,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課堂交流。修課學生需預先閱讀各週指定教材(包含研究論文、科普書籍指定章節、影片等等),熟悉當週課程內容重點、發掘課堂討論問題。
修課同學皆需繳交三次個人作業,個人作業是在每一主軸下分別選擇其中一週介紹主題撰寫心得報告,內容形式不拘,可以是:當週指定教材或參考書單中任一文本的閱讀心得、當週課堂討論問題的延伸思考、當週課程內容與課堂討論重點紀錄等。個人作業之繳交期限:三次作業繳交的期限將分別於課堂上公布,請各位同學注意繳交期限並且於期限內繳交。
課程第二週需完成分組,每週小組討論及期末小組報告皆以此分組為準。期末小組報告為專題研究形式,各組可從三大主軸中任選一項涉及倫理決策或行為、人際困境的相關議題,亦可分析跨週次或跨主軸的綜合性議題(如:由高齡父母照顧安排問題引發的家庭衝突),專題報告的內容要求或分析重點將於課堂上另行說明。每組口頭報告時間約12-15分鐘(需製作投影片並於報告前一天上傳檔案),另留5-8分鐘Q&A時間,由老師、助教與他組同學提問或給予意見;書面報告則於學期結束後一周內繳交,需將口頭報告時收到的回饋意見整合至最後的書面報告中。 
課程要求
■ 課堂參與及影片賞析:需於課前閱讀當週指定教材或影片,以利課堂參與討論
■ 每週小組討論:運用所學反思自身生活經驗、學習理解與整合他人觀點
■ 期末小組報告:練習團隊合作完成專題報告、學習整合各種回饋意見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備註: 每周五下午時段,但須事先與老師約定確切時間 
指定閱讀
1. 周偉航(2018)。〈倫理學到底是什麼(十五):規範倫理、應用倫理,與描述倫理〉。
2. 楊中芳、彭泗清(2005):〈人際交往中的人情與關係:構念化與研究方向〉。載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頁483-519)。台北市:遠流。
3. 黃光國(2005):〈華人社會中的臉面觀〉。載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頁365-405)。台北市:遠流。
4. 葉光輝(2017)。《從親子互動脈絡看華人性格的養成》。台北市:五南。
5. 葉光輝、曹惟純(2010)。〈透視台灣社會的依賴新一代:親子互動關係的反思〉,《青年研究學報(香港)》,13(1),109-119。
6. Bleisch, B.[彭意梅譯](2018/2018)。《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不談義務、不是責任,我們依然可以好好愛父母》(請讀頁40-57、頁66-82、頁96-116、頁164-189)。台北市:商周。
7. Keller, S. (2006). Four theories of filial duty.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56(223), 254-274.
8. 曹惟純、葉光輝(2017)。〈孝道觀念在多元文化諮商中的應用〉(僅選讀第貳節,頁180-193)。見陳秉華(編):《多元文化諮商在台灣》。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9. 曹惟純、葉光輝(2017)。〈從孝道外包到服務外購──以孝道雙元模型解讀臺灣家庭高齡照顧型態的當代演化〉(請讀頁370-393)。見胡台麗、余舜德、周玉慧(編):《跨文化:人類學與心理學的視野》。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10. Chou, R. J. A. (2011). Filial piety by contract? The emergence, implementation,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Family Support Agreement” in China. The Gerontologist, 51(1), 3-16.
11. Ting, G. H. Y., & Woo, J. (2009). Elder care: Is legislation of family responsibility the solution? Asia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4, 72-75.
12. Haidt, J. [姚怡平譯] (2012/2015)。《好人總自以為是》台北市:大塊文化。(請讀頁56-88)
13. Bloom, P. [陳岳辰譯] (2016/2017)。《失控的同理心》。台北市:商周。(請讀頁83-145、頁203-216)。
14. 利翠珊、蕭英玲(2008)。〈華人婚姻品質的維繫:衝突與忍讓的中介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29期,77-116。
15. Baddeley, M. [洪夏天譯] (2018/2018)。《我們為何從眾,何時又不?》。台北市:商周。(請讀第二章)
16. 林遠澤(2007)。從醫學技術主義回歸人道關懷如何可能?試論醫護人文教育的關懷倫理學基礎。哲學與文化 : 34卷9期 , 61 - 86。





 
參考書目
二、 延伸閱讀之參考書單:
 周偉航(2018):倫理學到底是什麼(十五):規範倫理、應用倫理,與描述倫理。見https://vocus.cc/zha_magazine/5b6d8334fd89780001a0657a
 葉光輝(2004)。〈現代華人家人的互動關係及其心理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22期,81-119。
 葉光輝*、孫世維、利翠珊、趙淑珠(1997)。〈家庭心理學的開展與研究特點〉,《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2),19-43。
 Gopnik, A. [林楸燕、黃書儀譯] (2017/2018)。《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解救現代直升機父母的親子關係人類學》。台北市:大寫出版。
 Neuharth, D. [祈怡瑋譯] (1999/2018)。《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如何設定界線、自我修復、終止控制的世代循環》。台北市:橡實文化。
 Lebow, G., & Kane, B. [劉慧玉譯] (2002/2018)《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晚年,而不再彼此傷害?》台北市:橡實文化。
 Hochschild, A. R. [歐宜欣譯] (2012/2016)。《外包時代:當情感生活商品化,自我價值將何以寄託?》。台北市:上奇時代。
 李美枝(2005):〈人己群己關係與公私觀念〉。載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頁447-479)。台北市:遠流。
 楊國樞(2005):〈人際關係中的緣觀〉。載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頁567-597)。台北市:遠流。
 韓德彥、陳淑惠(2008)。〈精神疾病污名感受量表及其短版之心理計量特性〉,《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3),279-290。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每周課堂參與討論繳交討論摘要 
30% 
參與團體討論,出席率作為個人成績調整 
2. 
三次個人作業 
30% 
每一主軸皆需任選其中一週撰寫5000字以內心得為原則 
3. 
期末小組報告(口頭及書面) 
40% 
小組團體表現,組員互評作為個人小組成績調節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09/24  課程簡介 
第2週
10/1  主軸1簡介:家人是什麼
 家人關係運作特徵
 各種家人角色關係彼此扣連家庭系統與鑲嵌在家庭生命週期下的個人生命歷程
 當代重要家庭議題
 確定分組名單 
第3週
10/8  主軸1-1:親子互動關係對子女性格發展的影響
 親子互動如何影響華人子女的性格養成
 青少年子女的自主性發展歷程
 文化反思:直升機父母是華人社會特產?華人家庭文化壓抑子女的自主能力發展? 
第4週
10/15  主軸1-2:親子關係中的子職(西方文化觀點)
 西方倫理學對子女義務的四種理論觀點
 文化反思:西方成年子女沒有照顧年老父母的壓力? 
第5週
10/22  主軸1-3:親子關係中的子職(華人文化觀點)
 從心理學角度理解華人的孝道運作
 以孝道心理學統整西方倫理學對子女義務的四種觀點
 文化反思:孝道研究的興起與全球化 
第6週
10/29  主軸1-4:家庭照顧的商業化與法律化
 照顧的本質與老人照顧的特殊性
 老人家庭照顧商業化的可能利弊
 老人家庭照顧立法化的可能利弊
 文化反思:東西方文化中成年子女贍養責任法規的復甦與擴張 
第7週
11/5  主軸1-5:如何理解與轉化親子衝突
 建設性衝突概念
 青少年親子衝突特徵
 成人親子衝突特徵
 文化反思:華人常見的親子衝突因應方式與衝突正向轉化歷程 
第8週
11/12  期中考溫書假 (暨繳交第一主軸個人心得報告) 
第9週
11/19  主軸2簡介:人我關係
 社會心理學領域中主要的人我關係議題
 影響個體社會生活的重要心理能力:棉花糖實驗與延宕滿足
 文化反思:延宕滿足能力促進社會成就 
第10週
11/26  主軸2-1:我群/他群之分與道德/利他行為
 偏見、刻板印象的社會功能
 道德判斷與勸人向善源自理性?
 同理心的內涵與運作
 文化反思:華人的人我界線與道德行為 
第11週
12/3  台大學校運動會(放假) 
第12週
12/10  主軸2-2:伴侶關係
 西方的愛情三角理論
 華人伴侶關係的運作模式:緣、恩情、忍讓
 文化反思:當代華人已全面趨向西化的愛情觀與婚姻觀?
東、西方的愛情觀或伴侶觀同樣重視友誼關係基礎? 
第13週
12/17  主軸2-3:從眾行為與服從權威
 團體壓力與從眾
 情境的影響力:服從權威的經典研究──Milgram電擊實驗
 文化反思:華人關係運作中的差序格局與權威服從 
第14週
12/24  主軸3簡介:文化與醫病關係(暨繳交第二主軸個人心得報告)
 個人求醫行為作為家庭議題
 如何理解台灣漢人的民俗與宗教療癒 
第15週
1/7  主軸3-1:台灣本土醫病關係議題
 看病與靠關係:信任「自己人」的推薦、醫病關係中的情感信任
 華人面子文化對精神疾病汙名的影響 
第16週
1/14  小組期末報告(一)
報告組別:第一組、第二組 
第17週
1/21  小組期末報告(二)
報告組別:第四組、第三組 
第18週
1/24  繳交第三主軸個人心得作業以及各分組的期末總報告